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雪月无觅处

岁月的流沙在指尖无声滑落,细心地捡起每一粒,装饰我们平凡而美丽的一生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走近“广府”(2)(雪月)  

2015-05-24 11:51:20|  分类: 生活见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
因为平遥较远,因为假日较短,我们决定求近舍远。

车子在京广高速飞驰,窗外的绿色匆匆后退,一个半小时以后,不知不觉已到达邯郸边界。按照约定,我们从邯郸东下高速,早有同学在那里久久等候。于是见过面,寒过暄,一声招呼,直奔广府古城,开始我们的邯郸第一站。

走进“广府”(雪月) - 雪月 - 无觅处

 

广府古城,位于邯郸永年,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记载。随着近些年来广府古城的修缮和保护,世界各地游客对这个偏远而保留完整的古城兴趣盎然,慕名而来。随着探访的游客增多,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小城开始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,而终没有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。

因为,这里毕竟是古都邯郸,历史上一个不可或缺且闻名遐迩的赵国都城所在。

到达旅游中心,站在停车场边,远远地就看见广府古城的城门角楼,一种庄严,一种凝重,历史在这一刻仿佛还能听到风云际会,沧海横流的波澜壮阔,眼前的一切,一如带你重回前朝。一种穿越,让你心驰神往。

走进“广府”(雪月) - 雪月 - 无觅处

 

想进入广府古城,必须穿越古城周边的护城河。护城河又叫永年洼,水面广,面积大,因常年积水,呈现芦苇茂盛、鱼虾共生、碧水风荷、雁戏鸟鸣的水乡景象,被人们赞誉为北国小江南

车子通过引桥,起拱很高,有一种爬陡坡的感觉,心一下子堵在嗓子眼,慢慢下桥,才注意到桥面的花式雕刻极其精美。由此导入城下,进入广府古城腹地。

走进“广府”(雪月) - 雪月 - 无觅处

 

我们从东城门游览,不想进入东门之前车子便成了南入口。原来这就是奥秘。东门第一道门是个瓮城,由小南门进入瓮城,东城门才得以真正进入。这就是古代用来防御的工事。小南门只有一辆车的宽度,再加上游人如织,车子行进的速度自然很慢,只能按照互谅互让才能里外出入。这时我才知道,这座古城里依然生活着永年老城里的世代百姓,不似平遥已将常驻居民外迁,城中看到的只是商户。所以生活在老城中的广府居民,衣食住行依然延续至今。可想而知,游人与百姓自然杂织,商业与生活交互融合,毛驴车与小轿车齐头并进,不免有些拥挤和杂乱,但却又真真实实的存在着。一如木渎古镇,水上周庄。。。。。

 车子无法进入城中,只好停在瓮城。下车步行进入东城门,城门左手进入一条小巷,巷中左边的墙壁,青色的大城砖参差、斑驳、疮痍、沧凉,浸透着岁月的风风雨雨,悲悲欢欢,这便是是登上古城的人称的“上马坡”。

走进“广府”(雪月) - 雪月 - 无觅处

 

登上古城,放眼望去,视野非常开阔,脚下的瓮城,游人熙熙攘攘,来来往往。有吹糖人的,拉洋片的,一群群人聚集着。数辆高档轿车排在瓮城之中,让人增添无限感慨。当年修城墙的民工可曾想过,物是人非,这转身便是千年啊!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

走进“广府”(雪月) - 雪月 - 无觅处

 

     古城坐落在永年洼中央,南临滏阳河,东有支漳河,东北有留垒河,北有牛尾河。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曾在此创建大夏国,奖励农桑,拥兵坐镇,并基于战略考虑,对此城进行了修整,使它具备了城池的规模。原土城为六里十三步,元朝增为九里十三步,相当于4.5公里,明嘉靖二十一年,知府陈俎调集九县民工,历时十三年,将土城砌为砖城,城高12米、宽8米,四门筑有城楼,四角建有角楼,并有垛墙,城河广阔,地势低洼,周围环水,易守难攻,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。四门之外的瓮城,防守地道的关防深锁,使整座古城固若金汤。

走进“广府”(雪月) - 雪月 - 无觅处

             在城墙上坐着电瓶车环城一周,看着城内修旧如旧的民居与护城河之外林立的高楼群相互映衬,一种古代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生,让人在历史中进进出出,在生活中里里

外外,在文化中悲悲喜喜,不免感慨颇多。

20几分钟的车程,没有停顿,四个90度的转弯,我们又折回到东城门。历史就在这一时段被我走马观花,看见的,看不见的,都在我的记忆中一起翻阅,叠加,交错,梳理,脉络渐至清晰。。。。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未完待续)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69)| 评论(5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